close
臨終,生死修習的試煉場臨終,生死修習的試煉場 (蓮花基金會)作者:宗惇法師 出處:慧炬雜誌 佛教宗教師臨床照顧經驗分享有足夠的專業,用誠懇、尊重的心面對病人,臨終者的世界才會向我們展開,臨終者的經驗會一次次地向我們印證佛語不虛,幫助我們更有信心開展自己心性的力量--面對生死、面對挑戰與困境的力量。 文∕宗惇法師(佛教宗教師臨床講師)   罹患前列腺癌末期18歲的小瑞,住進安寧病房時前胸因已被癌細胞侵蝕,塞滿彈性繃帶,生怕一拆下來就引起大出血往生,很明顯的恐懼。住進安寧病房的第一天,他問法師:「如果太痛了是不是能夠自殺?」法師深入與他談,帶著他皈依,指導他如何從念佛中體驗「身痛心不痛」,小瑞在住院第七天清晨往生。往生前對媽媽說:「媽媽姊姊請放心,我心中有佛」。  也是18歲的小暘,原本相信「可以活到80歲」,直到有一天確切地知道他不會再好了,他轉問法師:「師父你說,你告訴我師父該說的話」,他要法師告訴他生前死後的事,教他如何念佛身心安定,沒有恐懼。  一位60餘歲的阿伯,進入臨終四大買屋分解的階段,「我感覺天花板快要掉下來,我看到黑白無常。」這一天法師探視,病人告訴法師:「師父我想像鴿子一樣自由自在地飛翔,師父您不要走,您幫幫我」。延續過去的互動基礎,法師提醒病人這時候應該用功的方向,這時病人緊緊握著念珠,緊緊握著法師的手說:「師父在我不怕」,隨著發願「生生世世常隨佛學,護持三寶」、「我下輩子要隨著師父修行。」病人更加握緊手中的念珠,慢慢閤眼安詳吐出最後三口又深又長的氣。■在死亡中提起內在力量 生與死,是千古以來無人能免的人生最大課題。面對生命的最後,可能很痛苦,大多數的人充滿焦慮恐懼、種種「顛倒夢想」,無奈地消極接受。但或許面對臨終也可以有另一種抉擇:用尊重生命的態度正視與接納,提起內在力量,把死亡當成自然人生的一部分,把死亡當成人生學習成長的過程、新生命的開始。  佛法在臨終照顧可以發揮非常大的力量。從臨床經驗看,能夠用這樣態度面對死亡的病人,一定很莊嚴,一定很善終,且能在他的生死學習之旅中感動、啟發身邊的人。但不是每個病人在往生前都有這樣的能婚禮顧問力與機緣接受法師的照顧,用佛教的話來說,「需要有種種的善根福德因緣聚會」。有時候照顧的障礙來自病人本身,有時候來自家屬,也有些時候障礙來自照顧者對病人身心狀況與需求瞭解不足,而不能給予恰當的引導。因此,不論是臨床的醫師、護理師、宗教師,甚至志工,從事臨終照顧都需要經過專業的學習與訓練,才能提供病人最適切的幫忙(註1)。  以筆者個人多年來從事的臨床佛教宗教師培訓為例,進入培訓之前,每一位法師在佛門要有一定的學習與歷練(註2),進入臨床照顧之後,至少要有三個月的時間,以個案為中心,詳細地瞭解臨終病人的身心狀況、病程發展、靈性需求,與醫療團隊攜手合作,累積照顧經驗,共同為啟發病人的內在力量,協助達到善終盡最大的努力。■臨終者的經驗,一次次印證佛語不虛  有時候,學了大半輩子的佛法,面對虛弱痛苦的病人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有時候,努力地擠出一些話,卻遭受病人、家屬的拒絕;有時候,感同身受病人的痛苦,不帶任何期望地陪著流汗流淚,竟換來病人生死的全心交付。如何用佛法從事臨終照顧是一門深奧澎湖民宿的學問,臨終照顧不是對病人的「施捨」,對真誠面對生命課題的學佛者來說,臨終照顧是一個「以病人為師」,幫助我們自己對佛法更有信心、學習生死大事的絕佳機會。當我們從臨終照顧出發,老老實實從面對自己生命的恐懼、不安開始,有機會坐在臨終病人的身旁時,我們慢慢開始懂了如何開啟深層的生命對話,如何呼應病人內心的需求。  從事臨終照顧不是勸告、不是技術的學習,是生命態度的學習,要從我們自己對生與死的修習開始。只有我們自己用誠懇、尊重的心面對病人,有足夠的專業,臨終者的世界才會向我們展開,臨終者的經驗會一次次地向我們印證佛語不虛,幫助我們更有信心開展自己心性的力量--面對生死、面對挑戰與困境的力量。從事臨終照顧,看起來我們幫助了別人,到最後受益最多的還是自己。能用自利利他的心從事臨終照顧的修習,是有福報的學佛者與修行者。(本文獲作者同意,轉載自2006年3月慧炬雜誌/NO.501) 


.msgcontent .wsharing ul li { text-indent: 0; }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
情趣用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h12dhcfa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